pixnet怪怪的,整個版面變的亂七八糟,希望趕快修好。
台灣棒球隊有始有終的贏球,也算是劃下一個漂亮的句點。
重點是這次比賽得精神很不錯,
不會因為遇到強隊就放棄努力,即使輸也是努力過的輸球,
就像對韓國的比賽,對古巴的比賽,對美國的比賽,都是很令人感動的。
尤其對韓國隊那一場,可以從零比八,努力到八比八,我真的是有被感動到。
不過其實台灣棒球環境真的不好。
官方對體育教育的長期不重視,環境的缺乏。教練人力再教育的不足,
以及職業選手的保護(不只是待遇保障的問題,還有包括受傷的休養),
以及很多人一直在提的,台灣職棒應該要建立二軍等。
這些問題都讓我擔心將來國手出國比賽會越來越難打。
我一直在想,棒球被稱媒體冠上國球的稱號,可是我怎麼一點也不覺得棒球是國球!


台灣會自認為棒球是國球,也許只是因為,在這麼多的球類比賽中,
只有棒球算是我們比較有好水準的比賽項目,所以就稱為國球?
我以為國球應該是那種全民運動,大人小孩隨時隨地都在玩的項目,
那樣才可以算做國球。
台灣人最常看到的打球好像是籃球吧,台灣也學人家美國弄了一個職籃,
可是水準到底如何也不用我多說了。
台灣人個頭不高,本來打籃球就比較吃虧。
我個人對看籃球沒什麼興趣,因為籃球是一個先天條件要求很高的項目。
不符合我尊敬的那種努力就可以出頭的運動精神。
其他球類項目,像是棒球,足球,甚至網球桌球等,
身材比較不是那麼關鍵,只要你有能力,高個有高個的優勢,
但個子不高只要有能力也不一定就打不起來。
唯獨籃球是那種個頭不高,管你再有能力還是無法跟人家打。
即使身高長到算高的180,還是無法跟美國那些兩百多公分的空中飛人搶球啊!
更何況是不到180的人。


 


所以為什麼台灣一直會發展棒球而不是籃球當然是有他的道理的。
我其實有懷疑的想,籃球是不是在老蔣過來台灣後才帶過來的運動呢?
所以台灣籃球場很多,籃框很多,打籃球的人口絕對比棒球多。
不過那個水準如何大家心知肚明,當然不會有人想把這種比賽叫做國球,
因為跟人家比水準差太多了,講出來都會覺得不好意思。


 


所以台灣這個國球的定義實在有點奇怪。
既然要當國球,就應該要做到運動人口很多,運動場所充足,社會奧援豐富,比賽水準高!


在日本,今年夏天跟奧運比賽同時間進行的,還有日本高中的甲子園棒球賽。
當然日本不乏所謂的棒球名校,但是基本上甲子園的比賽是日本每一所高中只要有棒球隊,
每年夏天都會去參加的比賽。
日本小孩,只要是有在玩棒球的,大概小時候就會立下一個夢想,
想要去甲子園。
例如我今年剛好看到的一隊來自西兵庫縣的代表隊加古川北高,
是他們那個地方第一次取得甲子園的參賽權的學校。
這是一所公立學校的棒球社,所以也沒有特別著重在棒球發展。
(日本的高中棒球名校通常都是私立的,會努力去網羅一些在中學展露頭角的明星學生,
像是松阪大輔母校的橫濱高中,今年甲子園又打到前四強了,
今年日本奧運代表隊的涌井也是橫濱高中出身。
而另一名代表隊的投手田中將大更明明是關西出身,卻被網羅到遙遠的北海道唸高中)
所以公立學校的棒球隊要到甲子園更是不容易。
加古川北高的棒球隊在學校甚至沒有自己專屬的練習場地,
在這樣的狀況下還可以打到甲子園,真的是蠻難能可貴的。
這些球員打棒球純粹是興趣,就是參加自己喜歡的社團,
將來的夢想也不是要當職棒成員,有的想當美容師,有的想創業開店,
總之大家都不是為了成為職業球員來打棒球的。
這樣的玩棒球,才會成為一種樂趣。


要去甲子園的門票可不簡單,每年一起競爭去甲子園的學校大概有四千多所,
要先在每一個地區的預賽中脫穎而出,
每一個地區只有一個名額,有時候從預賽一路打下來,
大概要連贏個十幾二十場才能夠得到前往甲子園的車票。
而來到甲子園已後,因為來的隊伍都是各縣市的頂尖球隊,
有時候即使是一勝都是很難求的。


很多去過甲子園很多次的學校還是一勝難求。
甲子園的球賽以及之前的地區預賽都是採單淘汰制,
兩軍對決,贏者晉級,輸者淘汰。
所以每一場比賽都要拿出沒有明天的精神去拼。
高中生球技未完全成熟,抗壓性有時候還是不夠,
所以即使是強隊,也是有大意失荊州的時候。
所以甲子園的精神展現出一種純粹的熱情,
這是在職棒裡頭看不到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人即使有著技術成熟的職棒可看,
還是有很多人對高中棒球有欣賞的熱情,
因為這些球員展現出來的精神真的很令人感動。
(要看甲子園的精神,建議可以看安達充的兩套經典漫畫,
鄰家女孩跟H2,都是很細膩的描寫甲子園的崇高精神跟困難度的。)


所以我覺得,台灣棒球國手,憑良心說,技術跟古巴美國日本相比,
當然還是有一段差距,但是我覺得贏球當然喜出望外,
但輸球若輸的漂亮,看比賽過程是一種享受,
享受到那種打球的努力精神,那結果是輸是贏,
我都可以接受。


我不知道棒球算不算日本的國球,
不過我覺得至少比台灣扎根深入。
以同樣是大都市的東京跟台北來比,
我手上沒有任何數據,也不打算拿數據來比較。
我只想就我一個搭車看到的沿途景象來比較一番。
東京的電車網路四通八達,
搭東京電車時,看窗外風景是我最enjoy的一件事之一。
我常常都可以從車窗內看到沿路上到處有人在打棒球。
也許是在學校內的操場上,也許是在社區的空地上,
也許是在河邊的棒球場。
不論是太陽很大的午後,或是太陽西下的黃昏,
也許是小學生,也許是國高中生,
也或許是一群放暑假的年輕人。
反町隆史演的日劇Wonderful Life就是講一群很弱的小學生打棒球的故事。
裡頭打棒球的不只是那群小學生,還有那群小學生的爸媽叔伯,
即使人已至中年,還是有打棒球的熱情。
我覺得一個運動不應該只是欣賞的人口很多,還要是玩那項運動的人口很多,
才可以稱為國球。
就像足球之於義大利或巴西,棒球之於美國日本。
我個人很熱愛看棒球,我也很樂意見到棒球成為台灣國球,
只是我覺得國球不是給他冠上一個名稱就夠了,
能不能再多給一些環境(不論是硬體設備或是學校教育),讓玩棒球的人口可以再多一些?
我以前在日本唸小學的時候,學校什麼球類都會教。
我小學時候就學過足球,排球等。
可惜我唸日本小學的時間太短,只唸了一年,
不然應該還有機會學壘球跟棒球等其他各類球藝。
打得好不好是一回事,但是學校一定會教給你各種球類。
我記得我在台灣體育課好像沒學到什麼特別有印象的東西。
我的游泳是在日本學的(雖然我到現在還是不會換氣),
跳箱也是在日本學的。
有一陣子迷上吊平衡槓玩抓鬼遊戲,每節下課就去搶場地,
平衡槓上翻上翻下,還很愛吊單槓玩前翻後翻。
那時候手掌五個指節留下粗粗的繭,即使已經過了那麼久了,到現在還是摸的到一些繭的痕跡。
寫著這篇文章的同時。還真蠻懷念那時候的活潑好動的。
台灣體育課會考試,但是老師不會去教學,這是我覺得很奇怪的一件事。
像學校會考跳箱。可是老師不會教你,
體育課都是放牛吃草。
學校也會考游泳,但是老師也不會教,
印象中都是游泳課到了,老師把學生趕下水,
然後自己在岸邊跟別班老師聊天。
現在長大了,工作壓力大了,覺得運動真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
就非常後悔,為什麼以前沒有培養出一項運動的習慣呢?
糟糕,又離題了。
結論就是,棒球要當台灣的國球,我非常的支持跟贊同,
因為棒球是我最愛看得比賽項目。
不過現實狀況呢,台北市根本沒幾個地方可以玩棒球(因為我是宅女,很少出台北市,只能知道台北的狀況),
而學校也不會教我們怎麼打球投球,(不要說揮棒了,連基本的接球遊戲學校都沒讓我玩過)
所以台灣會玩棒球(只是玩不是打喔)的人口根本沒多少吧!
我還是很希望台灣可以多一些打棒球的環境,並且把這項運動項目再深入普及扎根下去,
讓台灣可以有更多人來玩棒球(不是要當職業的),
那我們才有資格說棒球是台灣的國球!


最後放上可愛咪相親相愛照一張,下一篇文章一定會寫菜菜子跟寬寬的,
請兩個寶貝的粉絲稍安勿躁,下一篇保證會是兩個寶貝當主角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j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